八味檀香丸能和小柴胡顆粒一起吃嗎?
古代中醫(yī)留下的十大名方是中醫(yī)智慧的結(jié)晶?,F(xiàn)在很多都做成了成藥,在各大藥店都能看到,但是你還是用不上。如果用得好,可以治療各種疾?。?!
一、小青龍湯《傷寒論》
概述:本處方是治療外感寒冷、冷飲中停止哮喘咳嗽的常用處方。臨床應(yīng)用以寒冷發(fā)熱、無汗、哮喘咳嗽、痰多稀、舌苔光滑、脈沖浮為綜合征分化點。由于本處方的辛散熱和溫化能力較強,確實屬于肺冷,應(yīng)使用,并根據(jù)患者的體質(zhì)量酌定劑量。
組成:麻黃(去節(jié),10-15g)、芍藥(10-15g)、細辛(3-6g)、干姜(10-15g)、甘草烤(10-15g)、桂枝(去皮,10-15g)、五味子(3-6g)、半夏(洗,10-15g)。
功能:解表散寒,溫肺化飲。
主治:外寒內(nèi)飲證。惡寒發(fā)熱,頭痛,無汗,哮喘咳嗽,痰液稀而多,胸痞,或干嘔,或痰液哮喘咳嗽,不得平躺,或身體疼痛嚴(yán)重,頭四肢腫脹,舌苔白滑,脈浮。(本方常用于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、肺炎、百日咳、肺心病、過敏性鼻炎、卡他性眼炎、卡他性中耳炎等。)
二、大承氣湯《傷寒論》
概述:大承氣湯,中藥處方,來自《傷寒論》。主治(1)陽明腑實證;(2)熱結(jié)旁流;(3)熱實證熱厥、痙攣或瘋狂。來源:《傷寒論》。分類:瀉下劑-寒下。
組成:大黃(12克)、厚樸(15克)、枳實(12克)、芒硝(9克)。
主治:(1)陽明內(nèi)臟實證。大便堵塞,經(jīng)常轉(zhuǎn)向矢氣,上腹痞滿,腹痛拒絕按壓,按硬,甚至潮熱,手足出汗。舌苔黃燥刺,或焦黑燥裂,脈沉。(2)熱結(jié)旁流。下利清水,色澤純綠,氣味難聞,臍腹疼痛。根據(jù)它的力量,舌頭干燥,脈滑。(3)熱實證中的熱抽搐、痙攣或瘋狂。
三、小柴胡湯《傷寒論》
組成:柴胡(30g);黃芩(18g);人參(18g);半夏清,(18g);甘草烤,(18g);姜切,(18g);大棗,(12枚)。
主治:(1)少陽病證。邪在半表半里,癥見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想吃,心煩喜嘔,口苦,咽干,頭暈,舌苔薄白,脈弦。
用法:水二杯,姜五片,紅棗一片,煎一杯,不時服。
功能:益氣養(yǎng)血,化痰寧心。
主治:心虛膽怯,痰濁內(nèi)擾證。觸事易驚,驚悸不眠,夜間噩夢,短氣自汗,耳鳴眩暈,四肢水腫,飲食無味,胸悶,坐臥不安,舌淡苔膩,脈沉緩。
竹茹溫膽湯
組成:柴胡2元,橘子(麩炒)1元,半夏1元,竹茹1元,陳皮1元,茯苓1元,桔梗1元,香附8分,甘草3分,人參5分,麥門冬(去心)3分,黃連1元5分。
主治:傷寒日過多,其熱不退,夢不寧,心驚恍惚,煩躁多痰。
用法:加生姜3片,大棗1片,煎8分,不拘時服。
同名溫膽湯方
1.“嬰兒百問”溫膽湯,本方陳皮易橙紅,加酸棗仁。化痰和胃的功能,安心安神。主要治療心悸、煩躁和失眠。
2.溫膽湯,由本方加人參組成。功能補氣清熱除煩,祛痰祛胃。主治大病后虛煩難眠,驚悚自汗,遇事易驚。
3.溫膽湯,“備急千金要方”,由茯苓、大棗組成?;滴腹δ?,清熱除煩。主治大病后虛煩難眠。
附方:
①加味溫膽湯(《醫(yī)宗金鑒》),由黃蓮、黃芩、麥冬、蘆根組成。功能清熱生津,止嘔降逆。主要治療妊娠惡阻、嘔吐、胃熱、心煩、抑郁,喜歡喝涼漿的人。
②十味溫膽湯(《證治標(biāo)準(zhǔn)》)由竹茹、熟地、人參、五味子、遠志、棗仁組成。功能化痰安神。主治心膽怯,觸事易驚,飲食無味,四肢浮腫,心悸無聊,坐臥不安。
③黃蓮溫膽湯(六因條辨,本方去棗,加黃蓮。功能清熱化痰。主要治療內(nèi)擾、眩暈、心煩、失眠、口苦、舌苔黃膩。
④清心溫膽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,由大棗、白術(shù)、黃蓮、菖蒲、香附、白芍、當(dāng)歸、麥冬、川芎、遠志、人參組成。功能祛痰補虛。主要治療心虛、氣血不足引起的癲癇。
⑤清熱化痰湯(醫(yī)學(xué)金鑒)由人參、白術(shù)、甘草、茯苓、橙色、半夏、黃芩、麥冬、黃蓮、石菖蒲、竹茹、橘子、南星、木香組成。功能清熱化痰利竅。主治中風(fēng)痰熱,恍惚,舌強難言,或手腳麻木無力,頭暈足軟,筋攣不收,恍惚,言語不正常。